文/张鄂豫
集团企业编制合并报表从最初的由于财政部强制要求发展到了集团企业自身管理需求,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开始关注集团信息化的工作建设,本人结合多年财务工作和集团企业项目实施经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说明信息化系统是怎样帮助集团企业解决合并报表编制难题的。
(说明:以下所指信息化系统,不是所有品牌的软件产品都具备下面所列示的功能。)
一、 数据不真实
故意作弊:
由于下属公司自身利益驱使,在上报个别报表时可能会出现故意作弊行为,对于这种情况在传统的手工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只能依靠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是很难发现的。而信息化系统则可以通过报表联查功能(单个报表联查到相应的账簿,再联查到凭证和单据)来提高发现这种作弊行为的可能性。
理解偏差:
传统的手工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下属公司对集团企业报表编制要求的不同理解,导致有些报表项目的编制内容不真实。对于这种情况集团企业通常只能是在人员培训和制度要求上狠下功夫。而信息化系统则可以通过科目体系统一分配、报表项目统一取数公式(集团下发的报表模板中已经定义好了取数来源,避免不同公司对数据来源的不同理解)来协助集团企业解决这个难题。
二、 数据不正确
下属公司单个报表数据不正确:
传统的手工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为保证集团下属单位报表数据的正确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一些报表项目特有的勾稽关系来进行报表数据正确性的检查。由于集团企业单位数量、报表种类繁多,这种人工检查方式往往效率不高。而信息化系统中一般都有完善的报表检查功能:包括表内、表间、单个报表项目的检查。并且这些检查公式可以针对不同的公司、报表、期间进行检查,还可以进行单元格追踪并计算出差异数,减轻财务人员检查报表的工作量,提高检查报表的效率。
集团调整抵销分录数据不正确:
众所周知,编制合并报表的核心难点就是编制调整和抵销分录。由于集团企业内部购销活动的日益频繁,股权投资的复杂多样,新会计制度的陆续出台,使得对编制合并报表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信息化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财务人员进行调整和抵销分录的处理:
1、 用于调整子公司个报报表的调整分录
由于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下面主要就投资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日常按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报表前按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的情况结合信息化系统的处理举例说明。
信息化系统可以通过子公司上报利润表的净利润项目和资产负债表中相关报表项目与股权关系维护中的持股比例自动计算出应确认或应冲减的投资收益(或资本公积),并相应的调增或调减长期股权投资。对于大型集团企业,股权投资众多,此功能可以大大提高个别报表调整的效率为后续快速编制股权投资抵销分录提供了可能性。
2、 集团企业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
集团企业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原理并不复杂,困扰着传统手工编制工作的主要难题是下属公司内部债权债务数据的收集和大数据量的核对过程。信息化系统中有一种内部往来核销的功能(集团内一方单位发生了应收应付活动,在相关凭证过账时可以自动发出往来对账单给对方公司,并且在月底会对所有的内部往来对账单进行核销),这种功能可以把内部往来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才进行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业务发生时的事中监督,并且信息化系统还可以在内部往来核对不平时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批量处理。
3、 集团企业复杂股权投资的抵销
集团企业股权投资抵销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当集团内部公司间间接持股存在时按平行法和逐级法分别编制合并报表的不同算法。信息化系统中通常都会让用户自定义相应合并范围的抵销处理方式,是平行法合并(对于此种合并方式系统会通过乘法来计算出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的等效持股比例,一次性计算出参与股权投资的抵销处理),还是逐级法合并(对于此种合并方式系统会根据不同级次被投资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数进行加减处理,并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数,分层次计算出不同子集团和总集团的股权投资抵销)。
三、 数据不及时
数据量大,计算不及时:
现代集团企业由于外部信息披露和自身管理的要求,常常需要编制大量的报表,而下属公司在集团规定的时间内经常会因为报表数据量大而不能及时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影响报表的报送。信息化系统在集团企业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取数公式把这一巨大报表计算工作迅速完成,保证报表上报的及时性。
公司众多,报送不及时:
集团企业地域跨度大,公司数量多,传统的收集报表方式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下属公司的不配合,经常使上报报表的时间延后,影响数据分析的实效性。信息化系统可以通过报表接收功能对下属公司报表的编制和上报情况起行实时的监控,并通过系统自动发送短信和邮件进行催报,对整个集团的报表报送情况一目了然。
财务人员编制合并报表的工作经常被人们形象的比喻为“数字大搬家”。怎样才能更快速、更准确的完成这个数字搬家的过程,就非常需要借助于上述信息化系统。 |